日前,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《山東省“無廢城市”建設工作方案》(以下簡稱方案)。方案提出,建立固體廢物產生強度低、循環利用水平高、填埋處置量少、環境風險小的長效體制機制,推進固體廢物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。2022年,16個市全部啟動“無廢城市”建設;到2025年,全省基本建成“威海市引領帶動、沿黃9市重點推進、其他城市梯次發展”的“無廢城市”集群。
培育“無廢社區”“無廢機關”等“無廢細胞”
從頂層設計上,方案強化總體設計,科學指導“無廢城市”建設。推動制定山東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地方性法規,落實工業固體廢物排污許可制度,完善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地方標準體系。探索對歷史遺留和無主危險廢物治理等保障民生工程的“以獎促治”“以獎代補”政策。
方案提出,培育“無廢社區”“無廢機關”等“無廢細胞”,增強市民參與度、認同感和獲得感。將“無廢”理念融入國民教育中,鼓勵學校開展“無廢城市”宣傳教育。
借力新舊動能轉換,實現工業綠色發展。堅決遏制“兩高”項目盲目發展,推動固體廢物源頭減量,提高資源利用效率。減少有毒有害原輔料使用,推行產品綠色設計,構建綠色供應鏈。深入推進清潔生產審核,實施企業清潔生產領跑行動,重點行業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評估驗收實現全覆蓋。加快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,實施重點綠色制造標桿培育行動,力爭在2025年建成標桿性綠色工廠500家、綠色工業園區20家、綠色設計產品500種以上,保持全國領先水平。
方案提出,全面摸清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堆存場所底數,逐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。鼓勵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發,組織開展一般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評價,實施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行業規范管理,促進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利用規模化和產業化。逐步擴大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利用規模,提升綜合利用能力,降低貯存處置量。
同時,制定評價細則,引導園區、大型企業集團建設“無廢園區”“無廢工廠”。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,從“企業小循環、園區中循環、區域大循環”三個維度加速產業鏈條布局。到2025年,力爭建成省級“無廢園區”“無廢工廠”100家以上。
到2025年,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和病死畜禽集中無害化處理率穩定在90%以上
山東將推行綠色農業生產,促進主要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。推進農牧循環發展。鼓勵發展預制菜產業,提高產地凈菜加工水平。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,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,以就近就地還田利用為重點,培育糞肥收運處理還田社會化服務組織,推動建立市場化的受益者付費機制。加快建成集中處理為主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。到2025年,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和病死畜禽集中無害化處理率穩定在90%以上。提升農藥包裝廢棄物和農用薄膜回收利用水平。建立以“誰使用誰交回、誰銷售誰收集、專業機構處置、市場主體承擔、公共財政補充”為主要模式的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體系。鼓勵農用薄膜生產者、銷售者、回收網點、回收再利用企業或其他組織等開展合作,建立健全農用薄膜回收利用體系。到2025年,農膜回收率達到92%左右。
到2025年,新開工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40%
山東還將促進生活垃圾、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。嚴格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利用處置。推廣簡約適度、綠色低碳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。落實《山東省生活垃圾管理條例》,完善生活垃圾投放、收集、運輸、處理全程分類系統,嚴禁“先分后混”,補齊分類收集轉運設施能力短板。深入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,穩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,開展村莊清潔行動,重點清理農村生活垃圾。推進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和改造提升,大幅減少填埋處置。強化餐廚垃圾收集運輸監管,解決堆肥、沼液、沼渣等產品的“梗阻”問題。到2025年,各市建成區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,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達95%,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%。提高再生資源管理水平。合理布局回收交投點、中轉站和分揀中心,為生活源、商業源再生資源和生活垃圾分類后可回收物利用提供保障。鼓勵回收企業與物業企業、環衛單位、利用企業等單位建立合作機制,形成規范有序的回收利用產業鏈條。推行“互聯網+回收”模式,支持廢舊物資網絡回收平臺發展。推進建筑垃圾綜合利用。積極推行綠色建造方式,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,從源頭減少建筑垃圾。合理布局建筑垃圾轉運調配、消納處置和資源化利用設施,形成與城市發展需求相匹配的建筑垃圾處理體系。到2025年,新開工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40%,城鎮新建民用建筑中綠色建筑占比達到100%。
到2025年,建成國家區域性特殊危險廢物集中處置中心
山東將健全“源頭嚴防、過程嚴管、后果嚴懲”的監管體系,嚴厲打擊涉危險廢物違法犯罪行為。充分利用現有視頻監控資源,危險廢物重點監管單位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并與相關部門聯網,實現全生命周期監管。以主要產業基地為依托,補齊氰化尾渣、鋁灰、廢鹽等利用處置短板。到2025年,建成1處國家區域性特殊危險廢物集中處置中心。
方案提出,立足“三段一線”布局,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。山東將開展全線“清廢行動”。以危險廢物、尾礦庫等高風險領域為重點,開展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。
整治上段固體廢物污染。支持南四湖、東平湖流域內縣(市、區)爭創省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縣,開展村莊清潔行動。防治港口船舶污染,推行船舶污染物接收鏈條式管理。
建設中段生態宜居城鎮。省內沿黃中段城市強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生態宜居能力,推進“智慧、綠色、均衡、雙向”城鎮化,建設若干“無廢縣(市、區)”;以產業為依托建設一批特色小鎮,在特色小鎮中建設“無廢小鎮”。
建設入海段高效生態海洋產業帶。發揮黃河三角洲資源優勢,建設高效生態海洋產業帶。以建設黃河口國家公園為引領,將東營打造為全國知名的河海生態文明強市。
開展“凈灘行動”,推進岸灘、海面垃圾常態化管理
方案提出,落實海洋強省戰略,推動海洋綠色發展轉型。
打造綠色循環海洋經濟發展模式。構建現代能源體系,探索推進“海上風電+海洋牧場”綜合利用新模式。提升養殖業綠色發展水平。打造綠色、集聚、高端海洋化工產業基地。
推動陸海污染一體化治理。開展“凈灘行動”,推進岸灘、海面垃圾常態化管理。探索開展海洋封閉傾廢試點,在渤海海域開展海洋垃圾調查監測評價示范。
建設“綠色港口”“無廢島嶼”。建設星級“綠色港口”,青島、煙臺、日照等港口建設國際領先的智慧綠色港口。以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為示范,推進“無廢島嶼”建設。
方案明確,山東將省級建立部門協調推進機制,負責全省“無廢城市”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。各市要成立市委、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牽頭,相關部門共同參與,橫向到邊、縱向到底的組織協調機制。省級將“無廢城市”建設成效作為污染防治攻堅成效考核重要內容。